胚胎期性激素的作用有哪些症状
男性胎儿和女性胎儿生活在不同的激素环境中。这对他(她)们日后的行为有什么影响呢?在这一方面我们所占有的大多证据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的。但它对人类的影响有可能不同于对动物的影响。不过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动物实验,然后再研究已知的有关人类的类似过程。
出生前性激素的出现主要影响两类行为:性行为和侵犯行为。性激素对性行为的组织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在一项典型实验中,怀孕的雌性腺鼠被注射了睾丸酮(弗利克斯等1959年),而在出生以前就接触了睾丸酮的雌性后代在成年以后便无法表现出雌性的性行为(尤其是脊栓不能前凸,这就关系到拱背和抬起后肢,并使雄性腺鼠能够插入阴茎的性交姿势)。一般认为所出现的这一现象是因为睾丸酮以男性方式“编组”了脑组织(尤其是在下丘脑),就使得这些雌性后代遗生时也可能带有雄性生殖器官,因此,它们的生殖系统是按雄性方向编组的。但是,这里重要的是在出生前睾丸酮的影响已使雌腺鼠的性行为雄性化了。在许多其他动物的实验中也能获得相同的结果。
在成年期,这些因激素原因而雄化的雌性动物会表现出雄性的性行为。而如果在成年期再被注射睾丸酮的话,它们的交配行为的出现次数便会进而与雄性相同。因此,在成年期注入的睾丸酮起到了对性行为的雄性方式的激活作用。
对雄性动物所做的类似实验是出生时施行阉割,随后在成年期注射雌性激素。用雄鼠做这一实验,结果出现了雌性性行为。这些雄鼠会以雌鼠通常采用的方式对来自正常雄鼠的交配企图起应答反应。(哈里斯和莱文,1965年)。因此,在出生以前的一个早期关键期,睾丸酮的缺乏会使雄鼠的脑组织朝雌性方向编组,而在成年期卵巢激素的注射也会使雌性的行为模式被激活。
在侵犯行为上,也出现了类似的影响。早期接触睾丸酮,增加了雌鼠的咬杀行为(埃德华兹,1969年)。而早期接触睾丸酮的雌性罗猴更显得粗野好斗。当然,象上面所提及的这些实验,如果用人作为试验对象将是不道德的。但是,当孕妇偶然服用含有激素的药物时,也发生过许多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约翰?莫尼和她的同事对这些妇女生下的孩子曾作了详尽的调查。莫尼对那些个体发展上的性别特征尤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