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在给患者打针。 受访者供图
燕尾帽、白大褂,口罩之上是一双温柔的眼。
披星戴月,早出晚归;
三班轮转,随叫随到,“累”是工作常态,
但每次听到“患者平安,一切顺利”,她们一整天的疲乏都被冲淡了。
A 李彩霞,护理部副研究员
既会打针、也能科研 深圳首位护理学“博士后”是个90后
“你平时真的会去临床打针吗?”“还是全职科研?”这是被问得最多的问题。
“打针是最基础的护理工作。我之前有近一年的临床工作经验,目前属于科研系列人员,通过科研解决临床问题。为了跟进临床,我也跟着大家一起巡夜查房、参与行政查房等工作。计划后续直接参与临床工作,这是脱离不开的本行。”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护理部90后副研究员李彩霞说。
今年1月,中大八院通过中山大学“高层次人才计划”,成功引进深圳首位护理学“博士后”李彩霞,这也是目前该计划引进的唯一一位护理人才。外表瘦弱、文静的李彩霞,很容易淹没在人群中,可认识她的人会由衷地佩服:复旦大学硕士毕业后赴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攻读博士,获“最杰出护理博士”荣誉,并在毕业后留校受聘为博士后研究员。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乙肝相关肝癌防控、癌症预防及筛查、护理研究方法学等,以第一作者发表代表性学术成果近11篇。
B 邓燕玲,产科助产士
15年接生超1000个宝宝 曾在楼道帮助产妇顺利分娩双胞胎
“产科相对其他科室来说更多是积极向上的,我们更多见证的是喜事。做助产士也能获得更强烈的职业成就感”。2009年,邓燕玲从学校“迈向”医院,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产科的一名助产士。提到自己的工作,她笑着调侃道,“别人不一定知道助产士是干什么的,我一说我们的另一个职业别称‘接生婆’大家就懂了。”
今年是邓燕玲从业的第15个年头,从业以来,她亲手迎接超过1000个宝宝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每天都在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也几乎陪伴产妇经历了整个分娩过程,从产妇经历分娩的疼痛,到帮助她们放松、教她们用力,直到孩子顺利娩出,听到孩子的啼哭,每一步都能感受到这个职业赋予我的力量。”但每一次分娩对产妇和医护人员而言,亦是一场考验,需要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应对。
邓燕玲回忆,刚工作时,她在一次夜班时,就接到“120”通知,一位孕妇在家肚子疼,她当时和值班医生带着接产包跟车去接孕妇。邓燕玲与值班医生在和孕妇及家属碰到后,快速了解到孕妇是一个足月的双胞胎妈妈,腹痛明显。“她家住5楼,老式楼房没有电梯,我们带着孕妇下楼时,在二楼楼道拐角,她就控制不住地往地板上坐。楼道狭窄很难对孕妇进行搬动,当时就把家属带的衣被铺上,铺上无菌单,就地让产妇躺下进行检查。”这一查发现产妇宫口已经开全,宝宝的头就要“往外冒”了。
“我们当时很紧张,但产妇比我们还紧张,我们必须保持冷静不能慌乱,安慰和疏导产妇的情绪,医护配合默契地给产妇进行了接生。”灰暗的楼道里,邓燕玲在和医生的密切配合下,产妇顺利分娩。随着两个宝宝的啼哭响起,邓燕玲抱着孩子的双手控制不住地发抖,眼泪也不受控地流下来。“双胞胎产妇就算在医院顺产也可能会遇到胎儿移位等各种情况,接生完后,也不知道是紧张还是高兴,现在再去回忆依旧是心跳加速。”
这一次接生经历,给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邓燕玲极大的鼓舞。“我先成为护士,后来也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今年的护士节是双重身份的纪念。”作为产科护士,邓燕玲如何让后进的“助产士”感受到新的职业魅力?邓燕玲表示,她会带学生去见证新生命的诞生。“大家最初可能是惊讶和害怕,而后可能感受到这个职业的伟大,感受新生命带来的喜悦。护理工作忙起来,在一层楼日行一两万步,大家在工作之余常说‘只要母婴平安就好’,这个信念是坚守的最大动力。”
C 林岱纯,ICU护士
担心危重病人急起来“爆血管” 即使害怕也会冲上前去“哄”好病患
夜幕降临,无影灯下,手术台上躺着一位怀孕29周的患者。她被紧急送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随即确诊主动脉夹层且累及右冠状动脉,同时并发心肌梗死。此时此刻,深阜医院医护人员联合深圳市人民医院,为这位患者进行剖宫产+bentall+冠脉搭桥术,和死神展开一场长达七个小时的生死拉锯战。
凌晨4时30分,手术成功。之后经过医护人员21天的不懈救治和悉心护理,终于换来这对母子的平安。
阜外深圳医院ICU护士林岱纯参与了这次抢救。在这个每天与死亡赛跑的地方,林岱纯见证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也见证过生命的流逝,让她深受触动。
术后ICU病房和大多数病房不太一样,这里的病人,家属无法陪伴。有的只是仪器以及医护人员。她们和病患之间,算得上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因为摘掉口罩、脱下工作服后,病人往往不认识他们。不过,林岱纯并不在意这一点,“只要他们能早点回家,我就开心”。
也有不少病人临出院时表达他们对医护人员的谢意:“等我出院了请你们喝奶茶。”尽管每次都回答“不用”,但林岱纯听到这话还是很高兴。她说:“病人好了就行,他们太不容易了。”偶尔,她也会遇到因疾病折磨而情绪激动的病患,尽管心里害怕,林岱纯还是会冲上前去和病人沟通,努力将其“哄”好,安抚病人情绪。因为病人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对于夹层病人来说情绪激动“极易爆血管”,所以林岱纯坦言:“我们不会和病人计较,保证病人的安全第一,挽救他们的生命更重要。”
今年是林岱纯做护士的第14年,支撑着她一路走来的信念,是每一个急需救治的病人、是对生命的尊重、是这份职业赋予的责任。
“先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万一实现了呢?”林岱纯近期的小目标,就是完成好科室交给自己的任务——做好总带教。
看着一张张乖巧青涩的脸庞,林岱纯说:“环境造就人。不只是我,这里的每一个人身上肩负的责任和内心承载的价值都会促使她们成为一名病人心中的好护士。”
D 邓武红,老年医学科护士
解决老人身上的多种问题 走出一条金色的晚年守护之路
你能想象自己衰老的样子吗?眼睛老花了,看不清;听力退化了,得贴着耳朵、拔高嗓音;腿脚没力,走路颤颤巍巍。
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护士眼中,衰老可不仅是这样,慢性病、感染、衰弱、肌少……多重老年健康问题需要我们应对,其中,“衰弱”这个显眼包最麻烦,一不小心,它就会变成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轻轻一推,跌倒、行动不便、失能、营养不良便接踵而至,严重的话,老人甚至可能住院和死亡。
衰弱意味着发生更多意外的可能。邓武红回忆,去年端午,80多岁的王爷爷(化名),贪吃了几口粽子,结果发生了肠梗阻。紧急手术后,王爷爷合并了严重衰弱,躺在床上不能自理,一来二去,本就脆弱的身体雪上加霜,肺部感染、营养不良又找上门来。
身为护士长的邓武红,带领护士组织老年综合评估、多学科会诊,合力找出恢复的最优解,再加上早期康复、营养干预、渐进式运动训练等“组合拳”,击退了肺部感染与营养不良。考虑到王爷爷的身体,还为他准备了一套个性化出院准备服务,保证他出院后能获得持续的照护。
在护士们的通力协作下,王爷爷一步步拔除了中心静脉导管、尿管、胃管,饭吃得香了,能下床走了,也顺利出院。
让老人身上的多种问题能在一个科室解决,集结各科室的优质资源,量身定制最佳照护方案,让其晚年生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爱,这就是老年医学科,走出一条金色的晚年守护之路。